校训——正谊明道、成德达材 校风——爱国 勤奋 创新 教风——爱生 博学 善教 学风——勤学 善思 进取 附“一训三风”诠释:
学校办学所在地原为丹阳文庙,也称“夫子庙”,是丹阳教育的主要发源地,明代《重修丹阳县学记》中记载:“丹阳县学在县治之东,旧有夫子庙。宋庆历四年,始诏天下郡县立学,丹阳遂依庙为学舍。”“正谊明道”、“成德达材”是明朝嘉靖年间丹阳学宫门外左右两座牌坊匾额上的题字。 “正谊明道”,出自《汉书·董仲舒传》(东汉·班固)“夫仁人者,正其谊不谋其利,明其道不计其功”。这里的“谊”通“义”,指合宜的道德、行为。“正谊明道”的意思是:有德行的人,端正自己的道义,不谋求个人私利,宣明自己的大道而不计较个人功利。 “义”是一个内容丰富的道德范畴,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有着重要地位,管子倡导“礼义廉耻,国之四维”。儒家倡导“仁义礼智信”,朱熹指出:“义者,心之制,事之宜也。”儒家之“义”强调主体性和实践性,使“义”既内敛为行为主体的品格,在人们的心灵深处播种下道德文明的基因,又外化为主体行为的品格,把“义”由抽象的价值准则贯穿到日常生活和个人行为之中,“义”既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依据,也是个人道德修身的价值取向,更是具有现实操作性的伦理道德范畴。 “成德达材”,出自《元史》“学校者,士之所受教,以至于成德达材者也”。意思是:学校是读书人受教育的地方,在老师的培育下成为有修养有学识的有用之人。把“成人”摆第一位,“成材”放在第二位,这充分表明学校对青年学生的期待。“成”是成就、完成的意思。古语玉不琢,不成器;“德”是品德、道德。道德是人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总和。《易·乾·文言》有“君子进德修业。”《孟子·公孙丑下》有 “辅世长民莫如德。”“达”是到达、至的意思,“材”是才能、才干。“成德、达材”就是要求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。
校风。爱国——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风范,爱国既是我们的崇高的思想道德境界,又是我们每个中国人思想道德的底线;勤奋——是成功的秘诀,勤奋既是我们事业成功必备的条件,又是我们丹中人一生追求的良好品质;创新——既是民族振兴、学校发展的灵魂,又是我们的育人目标。“办现代化教育,建网络化校园,树学术型名师,育创新型人才。” 教风。爱生——是师德的核心,关爱每个学生,爱满天下,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,”是我们丹中教师追求的最高精神境界;博学——有广博的知识,横溢的才华,丹中的教师应是学生求知的宝库,能力的源泉,学习的楷模。善教——善于教学。丹中教师要努力探索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,教会学生学习,教会学生做人,做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导者、合作者。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艺术和教育教学水平。 学风。勤学——学习是学生的天职。书海无边勤为径。勤学是获得知识,增长才能,做人求知的必由之路;善思——孔子曰:学而不思则罔,思而不学则殆,凡是学业大成者,必须勤学、善思才能明理事通。勤奋学习,善于思考,手脑并用,强化训练,才能达到学习的最高境界;进取:学习如同行舟,不进则退,必须是与时俱进、永不自满、追求卓越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