名师工作室 校长信箱
用户登录 | 加入收藏夹
【学校概况】
     
学校简介
机构设置
发展规划
办学业绩
名师风采
校史长廊
校友风采
   您现在的位置: 丹中网站 >> 学校概况 >> 发展规划 >> 正文

2017—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工作要点
作者:办公室    文章来源:本站原创    点击数:    更新时间:2018-3-2


一、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

2018年是学校贯彻落实学校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的攻坚之年。本学期学校工作,将围绕学校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和学年工作目标,以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,以争创江苏省高品质示范高中为目标,认真落实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创新思路谋发展,凝心聚力促改革,强化管理创品牌,努力创造出一流的办学条件、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一流的管理水平,以教育教学的高质量赢得社会的认可,使人民满意。

二、重点工作与主要措施

(一)提高办学水平,争创省高品质示范高中

1.强化创建意识。创建省高品质示范高中,不仅是市委、市政府对丹中提升办学品位的要求,也是丹中不断提升发展水平的内在需要,更是学校发展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。全校教职工要强化主动发展的意识,汇聚全体丹中人的智慧与力量,以主人翁的态度投入到高品质示范高中创建工作中去。全校要进一步增强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的价值认同、情感认同和文化认同,同怀兴业之志,共尽创业之责,实现省丹中的新跨越。

2.制定创建方案。要在学习研讨高品质高中创建的基础上,采取多种方式,不断加深对高品质高中创建标准的理解。邀请专家对学校现有的条件进行深入分析,对照标准,制定开云手机客户端的创建方案。开展交流活动,学习其他学校创建高品质高中的创建经验,加快创建步伐。

3.落实创建措施。凝聚全校之力,积极争取政府的支持,不断加强学校硬件建设。同时,要不断完善课程体系,创新课堂教学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,提高学校管理水平,提升学科和科研品牌,改革教育评价方式,不断提高办学水平,形成办学特色,实现创建目标。

(二)强化师德建设,建设高品质的教师队伍

1.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。认真学习并贯彻落实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《开云(中国)官方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》,突出全员、全方位、全过程的师德养成,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,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、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、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。

2.加强理想信念教育。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,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历史观、民族观、国家观、文化观,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、理论自信、制度自信、文化自信,教师增强价值判断、选择、塑造能力,带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。

3.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。创新师德教育,推动师德建设常态化、长效化。完善师德规范,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、以德立学、以德施教、以德育德,争做“四有”好教师,全心全意做学生锤炼品格、学习知识、创新思维、奉献祖国的引路人。

4.加强全员培训,促进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。制定教师专业发展规划,激励教师专业发展,用终身学习理念引领教师专业成长。强化校本培训,推动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的有机融合,教师主动适应信息化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,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。

5.加强青年教师、骨干教师和学科领军人物的培养。提升教师自主发展意识,创造条件培养各学科骨干教师、卓越教师和教育家型教师,积极培养一批有理论建树、有思想创新、有实践能力、有教改成果的学科领军人才,做强教师队伍。

6.完善教师管理制度。改进教师奖惩机制,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。探索教师专业发展新模式,完善教师专业发展保障机制。不断完善岗位聘任方案、岗位设置方案,完善发展性评价机制,加大奖励力度,形成良好的激励机制。

(三)注重文化引领,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

1.强化“大成文化”的育人功能。以“厚德、明理、笃行”的校训为核心,大力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活动,扎实推进“文化育人工程”,提升学生综合素质,着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,使学生成为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时代新人。在教育与传承中不断丰富“大成文化”的内涵,成为渗透到师生血液中的精神力量,形成新的办学之魂。

2.抓实主题教育活动。切实发挥班会课德育阵地作用,认真组织好主题班会。利用各种纪念日,开展社会实践活动,结合时代发展要求,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,继承革命文化,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,具有法治意识、道德观念、奉献精神和生态意识。

3.加强学生发展指导。完善学生发展制度,推进导师制的落实,加强对学生理想、心理、学业、生活、生涯规划等方面的指导,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,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与生活,处理好兴趣特长、潜能倾向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,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。

4.重视核心素养的提升。各学科要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,使学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,掌握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,丰富人文积淀,发展理性思维,敢于批判质疑,探索解决问题,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,具有信息时代的学习与发展能力。

5.注重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。开展心理健康教育,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,使学生自尊自信自爱,坚韧乐观,奋发向上。组织教育活动,提升学生综合素质,使学生具有自主发展能力、沟通合作能力、社会适应能力,具有全球化时代所需要的团队精神、开放意识和交往能力。

6.强化德育队伍和德育阵地建设。强化班主任工作的培训和考核工作,提高班主任的管理智慧和管理水平。认真组织家长会,发挥新媒体的作用,加强与家长的有效沟通,使家庭与学校教育保持一致性。开发社会德育资源,为学生提供优越的学习环境,形成教育合力,使学生健康成长。

(四)改革课堂教学,推进新课程方案的实施

1.大力推进教学改革。课堂教学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,积极推进项目化学习研究与实践,创设与生活关联的、任务导向的真实情境,促进学生自主、合作、探究地学习,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,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合理应用,提高课程实施水平。

2.健全校本教研制度。完善教研组管理制度和教研常规管理制度,加强教学管理,积极组织教研活动,推进以“课堂观察”为手段的教研活动范式,建立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,倡导自我反思与同伴合作,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,形成教学风格的特色。

3.加大学科建设力度。建立学科中心组,提升教研组、备课组团队协作力量,开展学程设计研究和新课程标准校本化研究,根据学科核心素养体系,研究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,开发学习指导手册、教学案、学习资料,把核心素养和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到学科教学中。

4.完善教学管理制度。创新教学组织形式和运行机制,合理安排教学进度。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,探索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的教学组织形式。统筹教师配制、班级编排、学生管理、教学设施配套等资源和条件,为走班教学的实施提供保障。

5.完善考试评价制度。校内评价或考试要以新的课程方案、课程标准为依据,考试命题应注重紧密联系社会实际与学生生活经验,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,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,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素质。

6.完善综合素质评价制度。根据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修订学校学分认定和管理制度、综合素质评价制度,指导学生客观记录成长过程和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。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,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,加强对学生成长的指导。

7.充分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。统筹各方力量,创设课程实施条件和环境,开发课程实施所需的资源,为学生提供丰富、便利的实践体验机会。加强与高校、科研院所、企事业单位等联系,开发有特色的校本课程。系统规划校内外课程资源的使用,提高课程资源的有效性和利用率。

(五)加强年级管理,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

1.抓实班级管理。提高班主任管理水平,利用班主任例会,加强年级学生分析,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。加强年级常规管理,做好学生教育工作,培养和谐向上的学习风气,让学生能进入主动、生动、能动学习的积极状态。

2.抓好备课组管理,做好年级学情分析,采取有效措施,提高教学质量。要落实备课组教学质量管理责任,通过加强教学调研,提高备课组开展学科调研的组织能力和诊断能力,及时发现问题、深入分析问题,并最终解决问题,以保证学科教学质量的不断提升。

3.落实年级质量管理措施。要根据各年级实际情况,采取有效措施,提高教学质量。

高三年级要关注新课程方案和新课程标准实施给高考带来的新变化,认真研究各学科考试说明,提高高考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,使每个学生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绩。积极推进个性化指导,做好自主招生考试辅导工作,争取的拔尖学生群体培养上有新突破。

高二年级要抓紧学业水平测试的复习,精心组织备考复习,加强考试指导,引导学生奋力拼搏,提高学业水平测试成绩。及早谋划学业水平测试后各科的教学与复习安排。抓好大学先修课程和学科竞赛等拔尖学生群体培养工作,赢得高考主动。

高一年级要进一步抓实常规,夯实基础,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。采取措施,帮助学困生取得进步,减少两极分化。认真组织好社团活动,开设好校本课程,促进学生个性发展。统筹安排好学科竞赛活动,为学科竞赛取得优秀成绩奠定基础。

预备年级要统筹安排好中考复习,同时积极组织研究性活动与校本课程的开设,并通过开展各类科技活动、社会实践,着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,提高创新能力。抓实拔尖学生的早期培养措施,重视学生文科素养的提升,积极推进学科竞赛。

(六)推进素质教育,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品质人才

1.推进体育课程改革。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,认真组织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,强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,注重传授体育与健康知识、技能和方法,促进学生身心健康、体魄强健。认真抓好田径、篮球、足球等专业运动队的建设,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成绩。

2.提升学生艺术素养。改革艺术课堂教学,探索建立有学校特色的综合艺术课程,培养学生“坚守中华文化立场,展现中华审美”的文化自觉和自信。重视学生在艺术学习中获得感受美、创造美、鉴赏美的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。

3.提高学生信息素养能力。组织好信息技术课的教学,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与技能。利用省信息学奥林匹克培训活动基地的资源优势,开展多样化的培训活动,发展计算思维,提高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。

4.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。利用机器人和3D打印创新实验室,开设科技创新选修课程,以设计学生、操作学习为抓手,强化学生手脑并用、知行合一,增强技术思想和方法的学习与运用,发展工程思维,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。

5.活跃学生社团活动。积极组织好学生社团活动,完善社团内部建设和发展规划,做到时间保障、场地保障。社团活动要与选修课程、校本课程相结合,与高校自主招生和学科营活动主动对接。积极推进社团内的项目化学习,大力推进科技社团活动,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。

(七)推进课题研究,做强学校教科研

1.推进省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的实施。在前期研究、学习与研讨的基础上,不断推进“项目化学习的科学建构和有效实施”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工作,加快课题研究已有成果的收集与整理工作,不断推进新研究项目的实施,形成显性成果,迎接省级视导。

2.深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课题研究与实践。开云手机客户端省立项重点课题“拔尖创新人才早期(高中阶段)培养的策略与行动研究”已经结题。要不断总结经验,优化方案,持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,形成特色,创出品牌,成为学校办学的亮点,为创建高品质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3.推进课题研究工作。学校大力倡导教师们积极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来,进一步关注课程改革,促进学校课程开发,推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以及校本课程的普及化,并关注课程基地、江苏省前瞻性教学改革项目等的研究与落实。把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结合起来,在实践中反思,在研究中改进。

4.开展丰富的教研活动,强化教师专业培养。组织落实师徒结对制度,发挥名师工作室作用,有计划、有组织、有重点做好教师全员培训工作,把教师培训变成教师福利。组织各类教学竞赛活动,促进教师专业成长。建立学校教科研成果奖励机制,切实推动教师发展,形成科研新风气。

(八)持续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,形成学校办学新特色

1.完善培养方案,形成有丹中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推进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研究,不断完善创新人才选拔模式,做好新一届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培养对象的选拔工作。积极开展青少年科技夏令营、冬令营等活动,探索形成有丹中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。

2.完善课程设计,构建四年一贯的课程结构体系。认真研究新的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,强化创新素养的提升,选择优秀的人生规划、科技创新、课题研究、体育艺术等校本课程,出版校本教材,形成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校本课程,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新亮点。

3.总结经验成果,创出创新人才培养的丹中品牌。认真总结创新人才培养课题研究经验,汇集课题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,精心加以提炼,形成成果汇编,积极申报省基础教育教科研成果奖。推进与初中学校的协作,把创新人才培养向初中辐射,创出丹中创新人才培养的品牌。

(九)提高管理水平,为新课程方案实施提供强大保障

1.以人为本,突出学校管理为学生、教师和学校的发展服务的思想。尊重广大师生,营造健康向上、和谐合作的氛围,以激励师生自我发展为核心,激发每个人的积极性、创造性,保证新课程方案的顺利实施,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,为创建高品质高中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
2.完善管理制度,提高管理水平。推进依法治校工作,提高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依法治校、依法治教的能力。严格执行招生政策,做好高中招生工作开展卫生宣传和健康教育活动,提高师生健康水平和学校卫生工作水平。做好学校安全工作,健全应急机制,创建和谐校园、平安校园。

3.加快硬件建设,优化教学环境。根据新课程方案实施需要,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,创设良好的课程实施环境,提供足够的图书资料、设施设备及耗材。推进智慧校园建设,提高教学效果。加快教学资源的数字化改造,推进数字化校务管理系统应用,提高服务效率。

4.优化后勤工作,提高服务水平。完善非教学岗位聘任制,规范社会化用工管理,强化绩效考核,提高服务效率,提升服务水平。抓好学校财务管理,严格执行收费政策,强化预算管理,严格控制公用经费的开支,完善购物、保管、维护、使用等管理制度,做好校务公开和财务监督工作。


文章录入:办公室    责任编辑:zjz 
  • 上一篇文章:

  • 下一篇文章:

  • 苏公网安备 32118102000018号 省丹中信息网络中心制作维护(建议1024*768+IE7.0以上)
   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(C) 2012-2013 地址:江苏省丹阳市新民西路138号 邮政编码:212309
    电话:0511-86522062 传真:0511-86522062 电子邮件:sdygjzx#163.com(请将#改为©)
    友情链接:江苏教育 江苏教育信息公共平台 镇江教育信息网 丹阳网 丹阳教育网